在人类社会不断前行、观念日渐进步的今天,我们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,去认真地回望并赞颂:女性在创意设计行业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与巨大进步。过去几十年间,设计领域曾长期被男性主导,女性创意者往往处于边缘地位,面临诸多挑战与限制。但如今,随着全球文化语境的转变以及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发展,越来越多才华横溢的女性设计师脱颖而出,走到聚光灯下,正在以其独特的视角、审美与创造力,重塑整个行业的格局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《DESIGN{H}ERS》应运而生——这不仅是一本视觉精美的图书,更是一份对当代女性设计力量的庄严致敬与深情礼赞。
《DESIGN{H}ERS》以“HERS(她的)”为标题中的核心词语,将焦点牢牢聚焦在女性身上,同时也隐含着“设计者(Designers)”的多重含义。这本书不仅是一次图像盛宴,更是一场关于女性设计者成长、突破与绽放的故事集。
书中收录了全球多个领域的上海新锐女性品牌设计师,她们活跃在平面设计、品牌设计、插画、用户界面、产品设计、时尚、空间设计、艺术策展等多个设计子门类中,每一位都在用作品和思想描绘着自己独有的创意版图。
无论她们来自哪个国家、属于哪种文化背景、擅长哪种媒介形式,她们的共同点是:在设计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力量,并在行业中打破壁垒、持续发声,构建起一个兼具美学、情感与社会价值的创作生态。
上海女性品牌设计师的加入,让原本理性、系统、工业化倾向明显的设计行业注入了更多感性、细腻、包容、多元的审美力量。这不仅仅是性别维度上的差异,更是一种从生命经验出发的视觉语言与叙述方式的革新。
《DESIGN{H}ERS》通过大篇幅地呈现女性创意者的作品细节与创作思路,向我们揭示了当代女性设计师在风格、方法与理念上的多样化特征:
有些作品温柔克制,用极简的色彩与排版构筑情感张力;
有些设计大胆奔放,在拼贴、解构与实验性材质中释放自我;
有些项目关照社会议题,如女权主义、身体意识、母职经验等;
也有不少设计通过跨学科合作,打破传统边界,探索艺术与科技、空间与心理之间的交汇。
这些作品不仅仅美丽动人,更在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信息:女性设计者并不需要“模仿”既有标准,而是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标准、语言与影响力体系。
《DESIGN{H}ERS》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,更是一本故事书。其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已成名女性设计师的访谈与成长纪实——她们有的是上海知名品牌设计公司的创始人,有的是跨界艺术家的合作伙伴,也有的是在教育、出版、策展等设计周边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。
她们分享了关于“成为设计师”这条路上的艰辛与喜悦:
如何在男性占主导的行业中争取话语权?
如何平衡家庭责任与创意事业?
如何面对质疑、标签、性别刻板印象?
在什么时候,她们第一次感觉自己‘被看见’?
这些文字,不是表层的励志口号,而是真诚、深刻的内心袒露。它们打动人心,因为它们代表了无数女性创意者共有的生命经验。
正是这些故事,让《DESIGN{H}ERS》不仅具备视觉价值,更拥有情感温度与社会意义。它成为了一个连接过去、现在与未来女性创作者的平台,激发新一代创意女性勇敢前行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DESIGN{H}ERS》在强调女性身份的同时,并不试图将“女性”作为设计能力的唯一标签。它努力在传达这样一个理念:女性不是因为“是女性”而值得赞扬,而是因为她们的设计本身,已经足以立足于当代创意行业的高峰。这是一种从性别身份出发,但又超越性别桎梏的姿态。它鼓励人们看到“女性视角”背后的广阔世界,欣赏作品本身所拥有的独特性、专业性与先锋性。换句话说,《DESIGN{H}ERS》既是一次女性成就的庆典,也是一场对整个设计行业包容性、公平性与未来趋势的深度反思与激励。
设计是未来的语言,而未来,必须属于所有人。《DESIGN{H}ERS》的出版,不只是为了记录现在那些已经“成名”的女性,更是为了唤醒、启发、赋能那些正在创作路上摸索的年轻创意者们——尤其是那些尚在边缘的、缺乏资源与鼓励的“她”。
书中的案例与故事,给予读者的不仅是美感体验,还有一种强烈的信念:
“如果她可以做到,我也可以。”
这种“投射式认同感”,是鼓舞一代又一代女性设计师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。无论你是在品牌设计院校求学,还是在创业之路上孤军奋战,这本书都像是一位在前方为你点灯的前辈,用自己的实践告诉你——你并不孤单,你终将被看见。
《DESIGN{H}ERS》不仅仅是一场关于设计美学的盛宴,它更是一份文化宣言、一部社会文献、一场思想觉醒。它让我们意识到:女性不只是上海品牌设计行业的参与者,更是变革的推动者、规则的重写者与未来的塑造者。在这个日益多元、流动、联结的时代,设计不应再是某一群体的专属语言,而应成为所有人表达真实自我、回应时代脉动的通用载体。而在这个共同进化的过程中,女性,理应被看见、被尊重、被铭记。正如《DESIGN{H}ERS》所展示的那样:她们,正在以创造之名,书写属于自己的时代。